
3月31日,中國保健協會在北京舉辦“后疫情健康管理科學論壇”。論壇以“科學認識、科學管理”為主題,面對后疫情衣食住行,邀請政府有關部門領導、科研院所學術領袖和專家、學者等,對新冠病毒防治諸多前沿性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探討,推動經濟社會生活繁榮發展。 
國家衛健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副司長田建新、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司副司長劉松濤出席論壇并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以視頻方式祝賀論壇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俞夢孫,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何月蓉做主旨報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環境健康防護室主任潘力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趙保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李洪梅、浙江大學運動科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所長王健、東華大學紡織學科教授張佩華、廣東省抗微生物材料與抗菌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謝小保、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徐美虹等作專題報告。 
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汪建榮在致辭中表示,舉辦本次論壇的目的是為個人和家庭的健康管理提出可操作的意見和建議,進而推動與生活、學習和工作相關的健康管理措施落到實處,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他向與會領導和院士、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隨著經濟社會生活回歸常態,面對疫情仍存在零星散發可能的新形勢,如何做好個人和家庭防護,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科學問題。 
田建新副司長在致辭中介紹了近期頒布的食養建議和食養指南的特點。他指出,針對新冠感染制定的感染期和恢復期食養建議,有助于減輕癥狀、促進恢復;針對慢性病多發高發情況制定的食養指南,有助于通過日常飲食,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減少后遺癥,提高健康預期壽命和生活品質。他表示,對中國保健協會計劃在北京開展100場“營養知識進社區”公益活動將給予大力支持。 
劉松濤副司長對論壇聚焦健康管理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總結經驗做法,完善機制措施,對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他強調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線,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多元需求,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他指出,從當前來看,我國特殊食品行業持續保持健康發展良好勢頭,呈現出巨大的市場活力和發展空間,為特定人群帶來更多營養健康支持。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視頻講話中表示,論壇的召開對提高個人和家庭防護新冠的能力、促進陽康后身體康復等都會產生積極作用,希望論壇取得的成果能夠為指導新冠轉段后長期癥狀的治療提供有力的借鑒。 
中國工程院陳君石院士作了題為《后疫情時代健康策略與思考》的主旨報告。他提出要全力貫徹和實施《健康中國行動》, 努力達到《健康中國行動2030規劃綱要》的目標。并強調,在政府主導下,以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為行動指南。針對慢病防控,他認為應全面控制危險因素,積極倡導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他指出,健康管理作為一種十分有效的慢病防控手段,在中國健康體系中具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科學院高福院士在《科學理性認知新冠病毒與防控》主旨報告中指出,后新冠疫情時代的挑戰與機遇是并存的,人們應沉著應對,不應恐懼也不能輕視。他總結了我國在這次應對疫情中采取的“科學求真、行政務實”的成功經驗,并強調了做好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他指出,應當秉持開放與包容原則,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同時從科學的角度思考藥食同源并研究開發中藥。他提議,為了環保,在公共場所可以不戴口罩。 
中國工程院俞夢孫院士作了題為《解讀“數字健康”》的主旨報告。他說,“數字健康”需要抓住健康的本質,必須堅持“新時代中醫現代化系統工程”的觀念。他提出,序參量是人系統中的血液循環及其支撐系統是有序化后天之氣推動先天之氣有序化發展的總驅動力;抓住人系統的序參量,就抓住了人系統的總樞紐。他指出,在后疫情時代,要用系統觀念引導健康管理,通過以共性為主的服務模式,實現家庭健康系統工程。 
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何月蓉主旨報告的題目是《健康中國·一起健康向未來》。她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數據進行了分析,介紹了國外健康管理的現狀以及我國健康管理中“食藥同源”系統的理論方法。她指出,要努力創建中醫現代化理論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現代化健康管理體系,為全民健康保駕護航,為后疫情健康管理注入鮮活動力。 
王貴強主任作了《新冠后綜合征(長新冠)的研究進展》報告。他指出WHO的長新冠定義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三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且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的癥狀”。他系統介紹和分析了世界各國研究團隊有關長新冠的試驗數據報告。他強調,盡管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從各個角度來詮釋長新冠,但已經發表的研究存在諸多局限性,預防長新冠還是要盡量避免感染、盡早接種疫苗、早期接受抗病毒治療等。 
潘力軍主任的報告題目為《居家及公共場所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有效防護與消毒》。他介紹了新冠病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全球流行趨勢和我國新冠病毒的流行現狀,并對居家和公共場所的主要健康風險點,如何采取合理的消毒措施、避免消毒誤區,以及如何采取個人、居家防護等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進行了講解和分析。 
李洪梅研究員在《發揮中醫食養在陽后康復作用》報告中,介紹了我國食養歷經史前萌芽、先秦奠基、魏晉南北朝發展、宋元興盛、明清成熟至近現代的體系化發展史,圍繞大力發展傳統食養服務、衛健委頒布的食養指南,中醫食養原則與食藥同源理論以及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復期的食養建議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同時強調了中醫藥在健康管理中所發揮的主導作用。 
趙保路研究員就《復合抗氧化劑的精氨酸對提高人體免疫力與維護血管的健康作用》作報告。他介紹了自由基在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并分享了L-精氨酸和其他抗氧化劑協同提高免疫功能,抵御病毒侵害,降低心腦血管產生的風險因素,保護機體的功能和健康、提高健康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試驗數據和結論。 
王建所長的報告為《紡織科技在健康管理及健康干預中的作用》。他認為,支撐健康紡織產品實現其疾病預防和健康保健功效的先進的、有效的和具有獨特市場價值的技術集合體,主要體現在新產品技術支撐、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新一代紡織科技的發展趨勢將從智能健康紡織技術入手,更加注重關鍵技術領域的實現與突破。 
徐美虹教授作了《核苷酸營養及其在后疫情時期的應用》報告。她分享了核苷酸安全性評價、不同功能性試驗對促進機體健康、提高免疫等多方面的營養研究與成果。她指出合理膳食是達成保障基本健康和健康促進的核心目的,后疫情時期要構建良好的家庭食物環境、注重免疫重點食物的充足攝入,增加戶外活動,注重體重管理,避免焦慮,警惕、防止再次感染。 
張佩華教授就《功能紡織材料與健康紡織的未來發展趨勢》作報告。介紹了紡織材料、功能紡織、健康紡織及產品等現狀情況,分析了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她認為,健康紡織市場目前存在三大剛需功能和七大發展趨勢。她指出,未來的健康紡織將融合功能、科技、時尚和綠色等因素于一體,并且將更加注重標準化建設。 
謝小保主任在《抑制病毒紡織品發展現狀及抑制病毒保健紡織品團體標準》報告中,介紹了抗病毒紡織品在日常防護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中國保健協會發布的T/CHC 115.6-2023 《保健紡織品 第6部分:抑制病毒活性》團體標準,在提高產品質量,促進行業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周邦勇主持論壇。中國保健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秦小明,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李萍、王鐘以及監事長徐華鋒出席了論壇。本次論壇采取線下線上同步進行,線下200余人、線上1萬余人參加了論壇。 (李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