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是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原訂公布醫療器械價格整頓方案的時間。但不出所料,這一計劃被延期了。
6月2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財經》雜志報道,今年1月23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向中國價格協會、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及發改委社會司同時發出“關于征求《加強醫療器械價格管理的公告》意見的函”,指“當前,醫療器械價格秩序比較混亂,中間環節加價比較嚴重,社會各方面反映比較強烈”;“經國務院同意,決定加強對醫療器械價格的管理?!贝稳?,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向各分支機構發出通知,要求收集匯總重點企業的意見。
這是發改委首次干預醫療器械行業的價格管理。經過近半年的“征求意見”并幾易其稿后,最終的限價方案已具雛形,但仍在未定之中。
《財經》稱,醫療器械特別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高值耗材,往往由于單價很高且普通病患缺少判別能力,存在更為嚴重的價格虛高和高額回扣情況。據國家審計署在對衛生部及北京市所屬十家醫院2003年度財務收支及相關藥品、醫療器械購銷情況的審計和調查中發現,2001年以來,這些醫院收取藥品和醫療器械廠商等支付的各類折扣、回扣等約3億元。而有關業內人士介紹,醫療器械產品的平均回扣比例,大約為銷售價格的15%至40%。個別極端的例子,如審計署調查發現,用于心臟手術的某規格球囊,經過兩級代理,最終銷售價格竟然是出廠價的13倍多!
與藥價虛高背后的制度問題一致,醫療器械同樣無法回避“以械養醫”的尷尬。中國醫療器械價格協會近期在上海調研時發現,做一個標準的關節手術,主刀醫生的補助費為8元,護士是4元,“還不如去理發?!眳⑴c調研的一位負責人說。正因如此,業界普遍對發改委即將出臺的價格整頓政策的效果持保留態度。
《財經》稱,發改委此次價格整頓著力之處,是通過直接限制流通環節中的加價比率,從而擠出流通環節中的“灰色部分“;其“殺手锏”,便是以出廠價或進口到岸價作為加價基準,簡單清楚,利于執行。但方案一亮相,反對聲四起。企業紛紛抱怨,“發改委用藥過猛——不僅擠掉了流通領域中的灰色部分,也擠掉了企業合理的利潤”;若按征求意見稿的限價方法,醫療器械企業“將無法生存”。業內人士指,醫療器械和藥品在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和管理上有著很大差異,藥品的價格管理方法并不適用于醫療器械。
據悉,自征求意見之始,大部分企業就一直建議,希望發改委對終端價格實施干預,而不只針對流通環節;既然發改委的政策目標是解決“看病貴”,不妨可以通過分步設定一個終端價格降價幅度來實現,如先要求銷售價格下降15%,以后再逐步往下調,而不必控制供應價格——其監管難度較大。但這一建議始終沒有得到采納。
|